5月14日生效的美國對華小額包裹關稅新政,以"降稅54%"的噱頭引發行業震動。但細究政策細節可見,這不過是特朗普政府"極限施壓"策略的延續——通過結構性稅率調整倒逼供應鏈重構。對于海外倉企業而言,這場政策變局既帶來短期降本窗口,更暗含長期合規風險,如何在90天緩沖期內構建抗周期能力,將成為決定行業格局的關鍵戰役。
政策核心變化與成本影響
從價稅下調與低價商品利好:從價稅由原來的120%大幅降至54%,這對于低價商品如服飾、小家電等的出口企業以及相關海外倉服務商來說是重大利好。以原價100美元的商品為例,原本需繳納120美元關稅,如今只需 54 美元,關稅負擔顯著減輕。這意味著海外倉在處理此類商品的入倉、存儲及后續配送環節,其成本壓力會得到部分緩解,商品的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強,有助于吸引更多此類商品的企業選擇海外倉服務,擴大海外倉的業務量。
高價值商品仍面臨壓力:但值得注意的是,單件價值超800美元的商品需疊加 10% “對等關稅” 及可能的芬太尼關稅,總稅率可達20%-55%。這一部分高價值商品的關稅成本依然高企,海外倉在服務這類商品時,仍需承擔較高的成本風險。這可能會促使海外倉服務商在與高價值商品商家合作時更加謹慎,雙方需要重新評估合作模式及利潤空間,尋找新的平衡點來應對關稅帶來的挑戰。
政策背后的未來趨勢
此次政策調整充滿了 “特朗普式交易藝術” 的特征。財政部長貝森特透露,總統在談判前夜曾通過Truth Social放風稱 “80%關稅或許更合適”,最終達成的30%關稅遠超市場預期。但高盛報告警示,90天倒計時已經開始,關稅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高懸。
對于海外倉服務商而言,這意味著未來的政策不確定性依然較大。他們需要密切關注美國政府的政策動態,提前做好應對準備。在接下來的90天甚至更長的時間內,海外倉服務商應積極與商家溝通,共同制定靈活的應對策略。這可能包括優化商品結構,增加低關稅商品的存儲和銷售;拓展多元化的市場渠道,降低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;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,提高海外倉的運營效率,降低運營成本,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更嚴峻的關稅形勢。
總之,美國此次對中國輸美小額包裹關稅政策的調整,給海外倉服務商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。海外倉服務商需要在成本控制、服務質量提升、市場拓展以及應對政策不確定性等方面不斷努力,才能在新的關稅環境下實現可持續發展,并在激烈的跨境行業中保持競爭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