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1日,美國突然宣布取消800美元以下跨境包裹的免稅政策,并對中國直郵小包加征10%關稅。這一政策直擊中國跨境電商的"七寸",但僅過6天,又因海關系統崩潰、超百萬包裹積壓而"暫緩取消免稅"——政策一周兩變的戲劇性反轉,暴露了美國海關基礎設施的短板,更讓依賴小包直郵的跨境電商中小賣家陷入生存危機。
成本飆升、清關延誤、合規風險增加……這些問題都讓賣家們陷入了困境。據分析,如果免稅政策徹底取消,物流成本將上升20%-30%,部分商品價格優勢縮水30%-50%,中小賣家可能因利潤歸零被迫退場。
然而,政策風向的頻繁調整,也為企業敲響了警鐘。過度依賴政策紅利,一旦政策消失,那就是毀滅性的打擊。低價策略雖能快速占領市場,但抗風險能力薄弱。例如Temu在美國的低價商品,非常容易因為關稅喪失競爭力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海外倉成為了跨境賣家的“避風港”。頭部的平臺和賣家加速轉型,如Temu力推“半托管”模式,吸引賣家備貨到美國本土海外倉;Shein在美國建立配送中心,縮短供應鏈響應時間。海外倉的優勢十分明顯:規避清關風險、提升履約效率、緩沖政策沖擊。
從長遠來看,跨境電商行業將從“價格戰”轉向“價值戰”。未來三年內,行業門檻提高,“資金+品牌”模式將逐步取代“低價鋪貨”。正如商務部回應的:“跨境電商的數字化優勢不會消失”。與其被政策牽著鼻子走,不如主動構建抗風險體系。企業的核心在于扎實的根基,無論是海外倉的物理壁壘,還是品牌價值的無形護盾,都需要企業以長期主義視角布局。
政策的搖擺不定,或許不會止步于此,但跨境行業的生存法則始終如一: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。無論政策如何變化,跨境電商的數字化優勢和長期主義布局,將是企業應對挑戰的關鍵。